作者:易蓉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10 21:57:7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易蓉蓉)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的趋势。11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报告是国内外第一个以大流域尺度进行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的成果,是探索中国流域层面上气候变化适应战略的一次富有创新的尝试。
报告指出,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还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发现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最明显。气候变化导致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水温升高和水位下降已经威胁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报告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徐明表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该首先采取‘无悔’的策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采取那些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的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就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其次可采取“顺便”的策略,在其他经济社会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中兼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再次要重视“本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加以提炼、总结、完善与推广,降低“误适应”的风险。此外,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未来要及时调整与完善现有的适应性对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在发布会上评价该报告说:“既有现实价值又有历史意义,从流域尺度上提供了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经验。WWF组织完成的这一研究将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相信这个报告对相关研究单位也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表示:“报告对于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除了揭示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报告还强调了怎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投资才是明智的,才能继续保护好这条对数百万人民意义重大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由“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计划支持,由WWF组织编写,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和复旦大学20余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科学时报》 (2009-11-1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