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区域空气与全球气候协同改善技术发展战略”高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2-03-02

【 字号   】

2011527日,中国工程院区域空气与全球气候协同改善技术发展战略高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该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国家外专局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研讨会主题为“区域空气与全球气候协同改善技术发展战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领域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参加了会议,深入探讨了通过多种排放物协同控制,实现区域空气和全球气候协同改善的发展战略。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主任郝吉明院士担任会议主席,清华大学前副校长、能源专家倪维斗院士和ICCT交通与空气污染专家Michael Walsh博士共同担任会议学术主席。中国工程院、国家外专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会议。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香港的多位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汞、黑炭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居全球前列。空气污染开始由煤烟型向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型污染相复合转变,大气氧化能力不断增强,导致灰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频发,大气臭氧浓度以全球最快速度增长;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大,污染程度之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同时,与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有关的履约问题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污染物的跨境输送已引起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大气棕色云已成为新的跨境环境问题,联合国即将启动控制汞污染的国际公约谈判,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如何承担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符的责任等,都是我国环保工作面临的国际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在识别复合污染来源与成因方面,尚缺乏对区域整体层面上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相互耦合并发生复杂联系的内在规律和机理的掌握。针对区域重点污染源和关键污染物的优化组合协同控制技术体系滞后,难以满足区域空气质量达标和气候友好战略需求。目前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主要针对单一污染物展开,缺乏多行业,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的关键技术支撑。

在区域空气污染控制和全球气候协同方面,欧洲和美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欧洲长距离越界空气污染的日内瓦公约(CLRTAP),以及美国的清洁空气州际法规等,均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卓著的控制效果。随着公约的不断签署,CLRTAP不但把控制目标扩展到包括SO2NOxVOCsPOPsO3NH3在内的主要大气污染物,而且将公约覆盖的区域也从欧洲扩展到了北美,并正在半球尺度上推动北半球的大气污染联合控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在亚洲地区,日本、韩国对东北亚酸雨、臭氧的跨界传输问题较为关注, 1998年正式启动了东亚酸沉降监测网计划(EANET),亚洲10个国家与地区参与此项目,在观测、模式和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此次高端论坛,交流并进一步明确实现区域空气和全球气候协同改善效应的三类关键技术的发展战略:1、重点排放源和关键污染物的定量识别技术;2、关键区域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3、重点排放源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