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开幕式现场(黄永摄)
陈联寿院士作报告(黄永摄)
徐祥德、潘德炉、任阵海、李泽椿等院士在论坛报告会上(黄永摄)
2012年11月5-9日,由中国工程院(CAE)、中国气象局(CMA)、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科技部973项目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气象局等共同承办的“热带气旋突变现象机理及预报技术研究”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海口召开。中国工程院陈联寿、徐祥德、潘德炉、李泽椿、任阵海院士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天气研究部主任Tetsuo Nakazawa、美国海军研究生院教授Russell L.Elsberry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泰国、尼日利亚等国的知名专家出席了论坛。参加论坛的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9个高校与研究院所,以及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海南等各地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等17个业务部门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优秀专家110多人。
热带气旋是来自热带海洋,并常常引发严重灾难的巨大气体旋涡,往往引发突发性暴雨等次生灾害,造成难以估测的重大损失。无论是2005年8月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和巴哈马群岛的强飓风涡旋“卡特里娜”,还是刚刚袭击美国的“桑迪”,都导致多人死亡或失踪,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我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75年8号台风登陆后深入内陆,其低气压环流维持数日不消,引起了历史上罕见的河南特大暴雨,使数十万人和多个省市受到严重灾害。随着沿海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台风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影响日益受到我国各级政府与广大公众的关注。历史上台风引发的极端灾害事件,往往与台风异常突变相关联,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于台风异常突变机理的研究。
本次论坛以“热带气旋突变机理及预报技术”为主题,设有热带气旋路径突变、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突变、登陆台风降水再次加强、台风预报技术和台风灾害5个专题,工程院陈联寿和徐祥德院士担任论坛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担任论坛执行主席。热带气旋突变现象包括:移动路径突变、强度突变和暴雨突然增强等,热带气旋的这些突变现象是小概率事件(Low probility events),是当今科学上尚未解决的台风预报中的难题。本次论坛以国内外台风领域学者和跨部门科研、业务台风专家为主体,采用学术报告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就近年来台风突变现象研究中取得的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和深入探讨。论坛特邀报告12个,主要有美国海军研究生院教授Russell L. Elsberry的《西太平洋台风加强和减弱的环境因子:垂直风切变及海洋热容量》、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局(NOAA/AOML) 飓风研究处Robert Rogers教授的《热带气旋加强及稳定状态下内核结构差异》,以及陈联寿院士的《登陆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研究进展》等。与会人员从台风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度和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视角,研讨目前台风灾害机理中突变问题的理论难点,以解决台风突变业务与防灾系统工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台风预警与防灾减灾新技术的发展,对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发挥了积极影响。
(供稿人:黄永、张健)